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busy-stressed-mother-talking-on-phone-1584282157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soft-focus-portrait-asian-lovely-older-1658920798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educational-pastime-develop-creativity-skill-kid-1702499890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ngry-hungry-little-asian-girl-screaming-622173119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當小朋友發脾氣,很容易看到父母的處理手法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如果小朋友大叫大喊,身為父母的能否很快地令小朋友的情緒減低?有些稱職的父母只是很簡單,會馬上蹲下、眼神接觸及抱緊孩子,很溫柔地問:「你為甚麼會哭?不要鬧別扭吧。」

我們第一要令小朋友控制到情緒,如果控制不到情緒,他就甚麼也聽不到。我們不要在他情緒高漲時教他或罵他,他們往往都聽不入耳。如果小朋友發脾氣,而我們的情緒也控制不到,更加大聲地責罵他,他也會愈來愈大聲,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教小朋友控制情緒。

我們不時會在超市看到一些小朋友耍別扭、大叫或大哭直至在地上打滾,去到這種情況其實小朋友已經在挑戰成人的底線。如果到時候我們因為怕尷尬或怕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我們,我們想息事寧人,從而妥協。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我們在教小朋友下次要達到這種地步,大叫打滾我就會買給你了,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會買了。所以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身體力行,和不要介意別人怎樣看。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toddler-baby-girl-falling-down-on-1662036022

如何處理會比較合適?家長應放下所有事情,蹲下跟小朋友說話:「剛才媽媽跟你說待會不准買東西的,你記得的。如果你真的要發脾氣,媽媽就甚麼也不買。放下所有東西,我們回家。」因為你要想想我們一次兩次三次地堅持,小朋友就會明白他們是不能挑戰父母,他就不會愈來愈大聲。

很多時候家長沒有留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可能在鼓勵小朋友哭,其實如果我們經常說:「不要!」當小朋友就會聽到那個字,例如說:「你不要再哭了」,小朋友只會聽到「哭」字。其實我們應該叫他們做甚麼呢?「你應該冷靜下來,擦乾淨眼淚,平心靜氣,我才跟你說話。」如果我們叉起腰很大聲地說:「你試試再哭,信不信我一會兒怎樣怎樣⋯⋯」其實小朋友的行戈大火只會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要留意我們的言行,要正面地鼓勵他。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小朋友發脾氣耍別扭、不做功課或不想吃飯,我們很多時候會糾纏在那件事。我們怎樣可以令小朋友盡快做完,然後可以做另一樣事情?我們要想下一個「甜品」給他,例如他很不喜歡做功課,我們可以說:「不如這樣,我們在15分鐘內做完,我們就可以一起看書、看卡通片、砌積木或玩玩具。」這些是小朋友很喜歡和很嚮往的,我們就要不停放大這些事情。

我們要讓他看到將來的結果,是跟他現在的行為掛勾的。如果小朋友在過程中在家裡大哭或耍別扭,家長很多時候都會放他在一個Quiet Corner(冷靜區),叫他先靜靜地平復情緒。可能在他最熟悉最安全的房間內或在他的床上,讓他慢慢停止哭泣。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little-asian-girl-feel-boring-on-1473715925

如果一個稱職的父母有足夠的能力令小朋友思考完,表達: 「媽媽真的對不起 我覺得自己剛才不對。」父母分配角色會更容易,例如媽媽跟小朋友做功課時

小朋友在發脾氣不願做,又大喊大叫。媽媽可叫他:「你現在回房間,坐在自己床上,想清楚自己做錯甚麼。」

然後爸爸或其他人走進房間,告訴小朋友:「你知不知道剛才激得媽媽很不開心,你知不知道她會很生氣?」我們把我們的成人世界、思想及感受告訴他,讓他明白並心甘情願地說:「我真的做錯了,我真的不對,對不起媽媽。」

小朋友出外後都不願回家,家長如何是好?

小朋友出外後都不願回家,家長如何是好?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young-mother-holding-little-son-2209123705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家長有時候和小朋友外出的時候,常常遇見他們玩得很開心,接着哭了不願意回家,哭得天崩地塌,不管我們用哄還是責罰或者是解釋原因,小朋友也可能繼續持續地哭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可以如何去面對小朋友這樣的情況?

第一,我們首先要明白小朋友的情緒和問問他背後的原因,甚麼原因令他不想回家?想繼續玩下去?家長可以跟他說:「我也很想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如你告訴我吧。」有時候我們臨床會聽到有幾個不同的可能性的,例如可能小朋友說:「我很開心,因為這裡真的很好玩我想繼續玩下去」或者「我很害怕回家,因為回到家後要繼續做功課或者溫習」,又或者是「我很害怕家中的一些長輩,因為他們在的時候可能會罵我。」我們先了解原因,也幫助他說出自己的情緒。

媽媽可以回應:「媽媽聽到了,你很想繼續把這個開心的感覺延續下去」、「媽媽聽到了,你對讀書考試很害怕或者有很大壓力」或是第三「你對家裡一些人很恐懼,跟他相處好像很不開心」。接著,我們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去想方法面對以上的情況。

例如第一個情況他很想繼續玩有開心的感覺,我們可以跟他一起想回到家後有甚麼事情,可以令他一樣有開心的感覺。例如他很喜歡看電視、玩平板電腦或者玩board game,不如回到家後繼續玩一些在家中可以玩到的活動或者玩具。

​​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brothers-playing-game-together-772119661

第二個情況可能是害怕一些讀書考試的壓力,媽媽要跟他解釋如何可以面對讀書壓力,例如可以製定一個時間表,不同時候做不同項目或者功課,讓他知道可以有效地完成這些東西後,便可以有玩樂的時間。家長也可以與小朋友進行一些靜觀練習,例如是呼吸及身體素描,讓他感受身體不同部分的感覺,幫助他減少壓力的反應。家長可以跟他一起練習,讓他可以放鬆不用太緊張考試讀書的情況。

如果是跟家中親人的關係,我們也鼓勵親人和孩子有多些玩樂時間,或者他有一些特別喜歡玩的東西便和他一起玩,亦有一些靜心聆聽時間,去聽聽小朋友

聽聽小朋友其實害怕長輩甚麼呢。我們讓他去表達其想法和感覺,靜心聆聽,

讓小朋友感覺到家長是明白他的世界,知道他的需要。

另一個做法就是外出前跟他做一個行為後果的配對表格,就好像做一些心理準備給他,例如今天幾點至幾點我們會去哪一個娛樂場所,寫在那一個表格上面,然後如果小朋友能夠遵守時間,準時在那個娛樂場所離開回家。我們在那個行為後果表上面給他一個獎賞標誌,獲得一個即時獎勵,例如可能是他最喜歡的一個食物或者可以換領一個他最愛的玩具。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children-cute-kid-girl-enjoy-666484363

如果小朋友在那個娛樂場所內不能離開、哭鬧或遲了回家,我們也會在行為後果配對表上給一個負面標誌,給他一個負面的後果,例如拿走當晚家中全部娛樂,或甚一星期也不能去他最愛的娛樂場所。這個行為後果配對表在外出前要跟小朋友一起商量製訂,每次回家也檢討一下內容是否合適,又或有甚麼可以增加刪減,讓小朋友可以有一個目標跟著做,讓他感覺到其實他是要回家的。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adorable-boy-crying-on-bed-2232485517

資料來源: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時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用哭鬧爭取,而孩子的哭聲往往就像刺中家長的死穴,令家長心軟,繼而妥協,但這其實正正踏上惡性循環。

我們要明白孩子行為出現的頻率,是跟後果有關的。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好的,我們會多做這個行為;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不好的,我自然就不會再做這個行為。

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對世界的認知和他有甚麼應該做及不應該做,還不能完全掌握。他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所以當家長嘗試解釋給他聽為甚麼你要這樣做或為甚麼你不能這樣做時,小朋友聽完後還是一知半解。

如果一個3歲小朋友在睡覺前鬧情緒,家長可以跟他定一個獎勵計劃。每個家庭的小朋友都會有些不同,家長可以教小朋友:「每晚只會最多說三次請你上床睡覺,如果我說三次內你能夠上床睡覺,你在那天就會有一個貼紙或印章。當你儲到一定數量的貼紙或印章時,就可以換到一個獎勵品了。」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是活動機會,例如一家人去一個特別的地方。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girl-sit-on-bed-focus-watching-1660885384

當小朋友到了晚上不肯睡覺,只想看電視。爸爸媽媽要先提醒他:「現在是第一次提醒你請你上床睡覺。」當他還不去睡覺的時候,爸媽就要提醒他說:「三次內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了。」同一時間爸媽就要拿出記錄簿和貼紙讓他看見。如果他還未上床睡覺就跟他説:「第二次了,請你上床睡覺,現在上床睡覺還是有貼紙的。」如果第三次之後他還是沒有做到,爸媽就要跟他説:「今天已經説了三次你都沒有上床睡覺,我們沒有貼紙而且要收拾東西了。」

小朋友可能會因而鬧情緒和哭,會鬧著想要貼紙,也會鬧著想看電視。這個時候家長最重要就是不可以讓步,不可以讓他成功看到電視或成功取到貼紙。因為如果他能夠成功取得貼紙或看到電視,小朋友就會學到一件事情,只要他鬧情緒鬧得愈久,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家長在這個時候需要很堅持,同一時間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時間不會很短。家長可以不斷提醒自己這個持久戰一開始是比較困難,但之後會慢慢變好。當小朋友持續哭鬧也沒有貼紙或沒有電視看的時候,小朋友就會慢慢學到一件事,就是鬧情緒是沒有用的。除了沒有用,連貼紙也沒有,兩個都是不好的事情。慢慢地他就不會用這個方法,會嘗試做到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以取得貼紙。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placing-tiny-stickers-notebook-1786322801

家長很多時候覺得用獎勵計劃或用獎品引誘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是不好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賄賂小朋友的行為。但其實獎勵和賄賂最大的分別是時間,通常賄賂就是小朋友已經不合作了,家長才提出如果你現在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這就屬於賄賂。但獎勵是事先已經定好,而不是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的時候才說出來,讓他們有動機做一些好的事情。

獎勵品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提高動力,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食物,如果家長覺得過於物質化,也可以是活動機會,或是一些口頭上讚賞。口頭上的讚賞也會提高小朋友的動力,當小朋友慢慢長大的時候,這種獎勵的情況未必需要這麼外在化,他會慢慢由父母口中或手中得到獎勵品,變成在自己心中出現獎勵品。

當他慢慢做好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外在的動機。因為他會給予自己動機,就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做到了,我已經更加聰明了。所以說獎勵計劃是不需要一輩子做下去,但是我們需要在一開始他不明白世界的時候,價值觀還未很強的時候,給予他一個小小的動機,久而久之可以慢慢減少獎勵品。

最後家長要明白一件事情,獎勵計劃也有很多因素要加在一起才會成功。家庭裡的大人也要一致做到這個獎勵計劃,不可以只是爸爸給貼紙,媽媽不給貼紙。

第二,我們需要貫徹。第三,有些事情需要很即時,即是當晚發生了馬上就要給貼紙,不可以儲起一個星期才把貼紙給他。第四,需要靈活彈性。如果小朋友每次想要換的禮物都不一樣,我們也要配合,不可以每個月都換同一份禮物。

如果家長在家裡定了獎勵計劃也覺得沒有甚麼用,有機會是這些細節有地方需要再調節。如果家長覺得沒太大作用時,可以找老師或一些社區的社工或一些專業人士,討論一下獎勵計劃有甚麼地方可以再調節得好一點,令小朋友可以做好這個好行為。

在家也可增強兒童四肢肌肉?

在家也可增強兒童四肢肌肉?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mother-daughter-exercising-home-they-doing-1742001905

資料來源:註冊物理治療師許詠怡

小朋友學業繁重,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了,失去不少做運動的機會。但小朋友的四肢肌肉發展非常重要,其實在家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腰部和上肢的拉筋運動。

第一組是弓步轉體 (Lung and twist),這個動作有助鍛鍊核心肌肉和下肢肌肉。首先,雙腳打開至臀部闊度,雙手放於身體兩旁,踏出右腳使兩邊膝頭維持90度,打開雙手,手心向前,慢慢地向右轉,維持兩秒。然後回到原地雙手垂下,回復原狀,左右腳各做十次。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little-girl-her-young-father-doing-1741828778

第二組是對角伸展 (Quadruped limb raises),這套動作有助我們強化背部和四肢肌肉,如果可以的話有瑜伽墊就不會壓到膝蓋。首先,四肢撐地,兩隻手打開至肩膀闊度再撐著地下,兩個膝蓋打開至臀部闊度再撐著地下。我們將右手舉高並伸直,再將左腳舉高向後伸直,形成一個水平線的狀態。同時收緊背部和腹部,維持兩秒,左右兩邊互相交替做十下便可。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concentrated-preteen-girl-doing-dandayamna-bharmanasana-2275031947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adorable-toddler-smiling-happy-wear-2154383725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3個多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

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girl-learn-technology-lesson-mother-2283183855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被取笑被欺負,家長要如何處理?

小朋友被取笑被欺負,家長要如何處理?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siblings-teasing-asian-little-girl-pulling-1998908411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現在全面復課,小朋友有更多時間與同學相處。 有時候在學校裡小朋友可能會被取笑或被欺負,當他不懂抒發這種情緒,可能會作出一些反擊行為,更可能會引來老師誤會。

例如一班小朋友在玩,其中有小朋友因做得不好而被取笑。就在這一刻,這個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怎樣承擔這種被人取笑或欺負的感覺,於是當有機會孩子會推他們或會踢東西,甚至會躺在地上大叫。就在這時候老師來到的時候,見到這樣的場面,很自然就會覺得問題在這個小朋友身上,便會教導他,跟他訓話。但事前發生的事,老師卻未必留意得到。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schoolboy-getting-bullied-children-fighting-1402071608

小朋友在面對被欺負或被取笑的情況下,他不懂得如何舒緩這刻的心情,也成為了很多家長一個頭痛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小朋友在生活中被欺負或被取笑,通常第一時間都都會找父母安慰。如果這時父母能適當地安慰他,例如他被人欺負,他會跟媽媽說:「媽媽,他們取笑我。」如果媽媽能在這刻安慰孩子的心情,例如拍拍他,跟他說:「是呀,有時候有些小朋友是會這樣,不要緊的。」其實這刻是一個關鍵的時候,孩子會將這一種安慰的感覺,內化在內心中。

而當小朋友回到學校再被人取笑時,由於之前得到父母的安慰,於是他在這刻就算被人取笑,但也能安慰自己或者甚至不理會別人的取笑,繼續玩或做自己的事。於是少了很多不必要被老師的誤會,以為他在搗蛋、推人、踢別人的東西或大叫。當然另一方面,如果老師能夠適時問小朋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小朋友將內心的怨氣舒發出來,令他們心情平靜一些。

After promoting to primary school, classmat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How can we assist the children in adapting?

After promoting to primary school, classmat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How can we assist the children in adapting?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unhappy-asian-elementary-school-pupil-sitting-616507283

Source: Psychologist, Dr. Lee Wai Tong

During the kindergarten years, children spend four years from N class to K3, and they will also make some friends, forming their own circles of friends. But after the summer break, when they will be promoted to primary school, everything can suddenly change. Some classmates may continue to attend the same school but may be placed in different classes, causing anxiety and discomfort.

Of course, some children who start primary school and make new friends may forget their good kindergarten classmates. But some children may need more time to develop their social skills, so they may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former kindergarten friends.

Parents can keep in touch with their child’s kindergarten friends, especially since most parents have access to kindergarten parent groups. When the child starts school in September, if they find that they don’t have as many friends to play and chat with as they did in kindergarten, they may start to develop a dislike for school. At this point, parents can help by organizing get-togethers, such as by telling a friend’s mother, “My son really misses your son.”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two-asian-student-kid-girl-boy-2154383729

Let these two children develop a sense of fellowship during this transitional period. After they enter primary school and go through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they will also make new friends. However, during this transitional period, we also want to let them know that their good friends from kindergarten are still around, they haven’t disappeared. They will slowly let go of them as they make new friends in primary school.

But apart from the separation from their friends, they may also have some anxiety, to varying degrees. For example, if a child really doesn’t want to go to school, it can be troublesome for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 may even cry when coming back home or refuse to change their school uniform. After all, their world has completely changed since they started first grade, with different teachers, environments, and more intense class schedules.

Usually, after school, a child might say to you, “I miss you so much today!” This sentence is actually a magic word. Where is the magic word? Many parents don’t know and will directly respond, “I miss you too.” However, the child doesn’t understand that when they say, “I miss you so much today!” after school, it actually indicates that they have had some difficulties today.

Going to school is actually very busy. They have to listen to lectures, do classwork, play during recess, have lunch,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After 35 minutes, they have to switch to another teacher and learn new things. There is actually no space for them to sit and relax, thinking about their parents. But when something doesn’t go smoothly, they will think of their parents first because their parents are their strongest support.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pupil-boy-hi-five-teacher-classroom-1814892272

So if a child proactively says, “I miss you so much today!” right after school, parents should ask them, “When do you miss me the most?” Then, we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what they are facing. Is it when they have no friends to play with during recess? Is it when the teacher asks a question they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Is it when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they are learning? This will help us know how to better assist them.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unhappy-asian-elementary-school-pupil-sitting-616507283

資料來源: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稚園期間,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時間,他們也會認識到一些朋友,有他們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過後,升到小學卻突然完全不一樣了,或者可能有一兩位同學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別,因而造成憂慮及不快。

當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認識新朋友便忘記了幼稚園的好同學,但有部分可能因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對比較需要時間栽培,所以他會比較關心以前幼稚園的小朋友。

家長可以保留幼稚園小朋友的聯絡方法,尤其現在大多都有些幼稚園家長群組。當小朋友9月開學了,他有機會發現到不像幼稚園時,有幾個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會開始萌生了,不喜歡上學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幫忙聯誼一下,譬如家長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媽媽說:「我的兒子很想念你的兒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two-asian-student-kid-girl-boy-2154383729

讓這兩位小朋友之間還有聯誼,屬於一個過渡期。升上小學後,經過長一點時間,他們也會認識新朋友。但在過渡階段,我們也想讓他知道幼稚園的好朋友,其實你也是能找到他們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學認識了新的朋友,這些他便會慢慢放開了。

但是如果除了剛才所說朋友的分離,令他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焦慮。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學,令媽媽很煩擾,甚至回來後會哭,或者是不願換校服。畢竟小一入學後,他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很熟悉的老師、環境和比較輕鬆的上課模式,上小學後便截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學後跟你說:「我今天很想念你!」這句說話其實是魔術語,魔術語在哪裡?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便會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學的時候跟你說:「我很想念你。」其實已經說明他今天應該有些困難出現了。

上學其實很忙碌的,每個課堂要聽課,又要做堂課,小息時也要玩,然後就是吃午餐,節目是很充實的。35分鐘後又轉另一位老師,又要學新東西了,其實沒有空間讓他坐著放空,想起爸媽。但是當不順利的時間一出現,他第一時間便會想起爸媽,因為爸媽才是他最強大的後盾。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pupil-boy-hi-five-teacher-classroom-1814892272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學便很主動地說:「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長應問他:「在做甚麼事情時最想念我?」那我們便比較容易知道他面對甚麼的時候,可能小息沒有朋友陪伴的時候?上課時老師問問題不懂得回答的時候?他聽不懂的時候?這令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幫助他。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little-baby-boy-has-allergies-mosquitoes-1341712229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學家(公共衛生)(英國)吳珮瑜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boy-thinking-about-various-things-toilet-2050911272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sliced-piece-black-rye-bread-on-2181599479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